武汉“饺子哥”张潇:把三餐生意做成社区“基础设施”

2025-09-13 16:38   来源: 旅游消费网    阅读次数:2658

      清晨,武汉鲁磨路街灯还没灭,张潇已把卷帘门抬到一半。

      一辆冷链车靠边停稳,测温、扫码、签字,三箱面皮两箱馅,十分钟完成交接。张潇对街环卫工老周路过,笑着打招呼:“今天还是韭菜猪肉?”——答案他心知肚明,过去 730 天,这家熊大爷小店几乎没让邻居们失望过。


      从“创业失败”到“社区食堂”

      几年前,张潇曾与朋友合伙创办火锅店,信心满满,最后铩羽而归。再次创业,他只看中一条:品牌必须比自己更怕失败。“熊大爷从一开始就花了大手笔布局供应链和数字化,我赌它谋求长期发展,不敢掉链子。”他说。

      鲁磨路开业后,总部给出的 SOP 足有 数十页,几秒煮饺、饺子克重稳定在20.8g、新鲜小杆韭菜切至5-7mm…… 全部量化。

      张潇打印成册贴在操作台,每天开工前,都在脑海里过一遍,像做 checklist 一样打钩。“连标点符号都不改”的执拗,让门店 QSC 评分连续多个季度名列前茅,过硬品质也成为他抵御价格战的强大盾牌——同一条街上的铺子换了又换,他的客单价仍稳在 20 元左右。


      20 万月流水的“慢”逻辑

      张潇的账本里没有“爆单”这个词。8:00 洗菜切菜,新鲜的饺子香引来上班族;11:30 学生放学,店员把椅子摆成一排;15:00 阿公阿婆来买生饺,顺带聊聊家常;17:00疲于做饭的街坊邻居来店里饱餐一顿。一日三餐平稳过渡,像社区呼吸的节奏。

      “每天卖多少,系统前一天已给出测算,基本没什么误差。”张潇说,数字化订货让他基本实现日清——打烊时蔬菜总是“零库存”,损耗率不到 1%。月底汇总,流水稳稳落在 20 万出头,毛利率近六成,远高于同城餐饮平均水平。


      “我想做路灯,并连成灯带”

      “我不担心被模仿,整条街都知道我们几点送菜、几点拖地,照抄也得能坚持下去。”张潇笑着说。

      晚上 10:00,他发完最后一张营业报表,关掉招牌灯。鲁磨路恢复安静,但这盏“路灯”第二天还会准时亮起——就像社区的三餐,靠它续上。

      常来常往的邻居们,评价熊大爷是一盏路灯。低调安静,却能照亮街坊的一日三餐。而非烟花一闪,到头来只有热闹一瞬。

      鲁磨路店的成功给与张潇极大信心,他透露:“一家店只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”未来他计划持续扩店,“把‘路灯’连成‘灯带’,让街坊无论住哪儿,都能在最熟悉的街角吃到同一口现煮饺子。”

      为了支撑扩张,他一边经营门店,一边入职熊大爷华中事业部,既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复制给更多伙伴,也进一步积攒多店管理经验。“从面皮到肉馅,从运营到管理,每个细节都要更专业才行”。

      饺子不是短平快的生意,而是可以干到老的“饭碗”——“只要社区还在,炊烟就要升起;只要品牌愿意向前,我就有信心跟着一路跑下去。”

      张潇的下一个目标,是用自己所长与熊大爷优势结合,再打造一个爆店模型,从“加盟商”转变为“共建者”。希望有一天,大家提起熊大爷,提起武汉,就会想到那个把饺子当事业做的老张。

      说完,他转身拉开卷帘门——新的一天,皮和馅料已经就位。


责任编辑:周朝
分享到:
0
【慎重声明】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"旅游消费网"的所有作品,均转载、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,转载、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,请在30日内进行!

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,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